一片廣袤的青山綠野,橫臥在急水溪與龜重溪之間,放眼望去盡是好風景。這裡是台南市東山區,舊名別囉嘓街。1920年,日人改稱番社庄。「就是因為知道這邊舊名叫『番社』,加上我們都有種蔬果,於是就決定取叫『番社蔬果聯盟』,一起去參加2016年的第三屆百大青農輔導遴選。」成員之一的王莨耿先生說。
電機背景、曾在鋼鐵工廠擔任十多年技師的王莨耿先生,主要是不希望家中經過阿公、爸爸兩代經營的田地無人接手,同時爸爸已有年紀,才考慮從新營返家務農。「當時我太太生小孩,但我們跟大部分家庭是反過來的:他坐完月子就回去上班,我請育嬰假在家裡帶小孩。」王先生說:「那時候我一直反覆衡量繼續上班跟回家種田的得失利弊,也掙扎了一段時間。後來覺得可行,所以在育嬰假結束前,我就開始在種火龍果了。假期一結束,我把工作的交接跟務農的準備都做好,就離職回來專心務農。」
原本王莨耿跟番社蔬果聯盟的領導人林俊儀,還有林俊緯、蘇俊波、林育賢等人,都參加同一個火龍果產銷班。「我回來沒有多久,就在產銷班遇到俊儀還有其他夥伴。」王莨耿說:「我們看看大環境,發現消費者現在都非常重視健康,希望能尋找到無毒的蔬果,這就要跳脫慣行農法。我們於是一起跳出來成立這個聯盟,走無毒、無農藥殘留,草生栽培這條路。同一年我們報名了農委會的第三屆百大青農,也很幸運地入選。」
這樣的轉型,並非完全無痛。一方面在聯盟的各項事務上,大家需要不斷地磨合。「有事情大家就要明講,看怎麼樣解決,才有辦法聚在一起這麼久。」王莨耿說:「但最無奈的是,開始跟爸爸一直在吵架。人家經過看到我田裡草長那麼高跑去跟我爸爸講,他回來就會唸,我一應,就是吵架。感覺我放下工作回來接家裡的事業,家人卻沒有相挺。後來學會給他唸就好了。加上我這邊成就慢慢出來,利潤不輸慣行,又常上媒體,他才慢慢認同。」
也正好是因為小孩跟著回來,就讀東山國小,王莨耿才知道有東山DOC這樣的資源。「以前我們都自己跑去外面花錢上課,早知道有DOC,就可以省下來了。」同時也在台南市青農聯誼會東山分會擔任會長的王莨耿笑著說:「但是裡面的課程,我都推薦我們聯誼會的青農去上,還有DOC會協助我們曝光、做行銷,這都是我們需要的資源,我覺得很好。」
結束的時候,走出王先生的倉庫,外面正是一片青山綠野好風光。王先生說:「臺灣80%的作物,在我們這裡都種得出來,可見我們這裡條件有多好。這麼好的地方種出來的好東西,當然要透過DOC,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