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 1BANNER 超連結區域 2BANNER 超連結區域 3BANNER 超連結區域 4BANNER 超連結區域 5
:::
石墻棗幸福 公館紅棗採收勞作 《DOC 志工小旅行 No.2》
發布日期:2017-08-18  【公館DOC】

夏末烈日,志工不畏烈陽,熱心服務採收紅棗

 

夏末烈日當空,陽光將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的紅棗大量轉紅,《DOC志工小旅行》募集台北、桃園、新竹的明基佳世達公司志工,趕在產季尾聲,協助棗農收穫勞作,從午後至日落,揮汗參與一日棗工的農事日常,傍晚伴隨金輝,跟著石墻耆老的腳步、聽著迷人的百年故事,走進二百年的時光巷弄,發現悠遠的文史地景、水圳文化、石墻生活、紅棗起源,體會小地方蘊藏的珍貴人情。

 

 

公館石墻「棗」起源  台灣紅棗的故鄉

 

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從清代至今已有二百年,除了悠久的文史,更獲稱「紅棗村」,台灣紅棗起源於石墻村陳煥南所栽植,1875年友人從廣東潮安攜贈兩株種苗,相傳當時慈禧太后依御醫建議,為光緒帝遍尋最優質的紅棗苗入京養身,由廣東潮安上貢六株,其中兩株輾轉來到陳家,落地生根;多年後,京裡紅棗早因水土不服枯死,石墻至今仍保留第三代母樹,代代傳承百年食源。

 

當地流傳:「過了一條河,就結不出果實。」公館是全台唯一紅棗生產地,尤其以石牆村生產的品質最好,石墻社區發展協會邱新和總幹事提到:「石墻擁有獨特的土質、溫差、水文、以及降低果蠅危害的後龍溪谷冷風,很適合純淨無毒農法,守護家人健康。」家家戶戶依著紅棗園生活,陪伴石墻人流傳百年,成為難忘的家鄉印記。

 

 

午後採果 耐暑避刺的棗工勞作

 

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卻是農務工作的一大考驗,避開日正當中的酷熱,下午三點上工出發,前往詹益葵、劉東明、劉建發、吳文欽、邱德真、邱新和、張永朋等棗農果園,午後的熱氣依然逼人,志工不畏刺眼的陽光、頭戴斗笠、手穿袖套,入園開工。

 

少見的台灣紅棗引起許多驚喜,志工才有機會發現:「原來紅棗不是掛在樹上曬成紅棗乾才採下。」而是青褐轉紅的鮮果時就摘下,再經過日光曝曬、人工烘乾才是我們常見的紅棗乾。隱藏在枝葉下方的刺讓志工不敢大意,「農人真的很辛苦!不只流汗,一不小心還會流血。」細心撥散枝葉、避開尖刺、確認棗果硬度、外型與色澤,才輕轉蒂頭摘下,「咚!」此起彼落的棗果入桶聲,「心情有著無比的喜悅及成就感。」

 

棗農傳授志工紅棗知識,提到台灣本地紅棗供不應求,市面上廉價的紅棗乾多從中國進口,有些不肖商人用中國紅棗魚目混珠,真正的公館紅棗乾因日照烘曬,果實小而結實、顏色明亮,香味自然,屬於在地繁衍百年的「煥南種」。

 

七八月紅棗盛產季常遇颱風,怕水又怕風的紅棗很容易落果或裂果,產量大受影響,為了減少損失,農民往往得冒雨搶收,棗農劉建發:「我自己一個人顧這一大片,能收多少是多少,孩子都去上班了,請不到工人,幸好有你們來幫忙。」棗農張永朋笑著說:「老天爺給我們多少就收多少囉!」農人樂天知足的智慧,活力飽滿的熱情,成為田園中最誠樸的風景。

 

志工開心體驗紅棗,促進親子間互動,更體會農人們的辛勞

 

文史散步 石墻二百年風華永存 

 

日輪西沉、收工返回,微涼的傍晚時分、志工跟著社區邱新和總幹事、劉錦輝執行長,走入石墻二百年的歲月巷弄。

 

從北柵門牌樓開始,分頭繞行,探訪地震紀念碑、關帝廟「揆一樓」、洗衫坑、石母祠、鎮火池、曲巷陶藝、陳家植棗老家、石墻遺址、百年羅漢松,一路紅磚蜿蜒、家家戶戶曬棗芬芳、水圳粼粼、新秧映山、古樹伴屋,文化與生活交融,處處都是石墻人珍貴的記憶。

 

最晚開發的石墻墾荒艱辛,清末1817年,石墻先民為了守衛家園,築石為牆,創築長2公里高7尺的石圍墻,胼手胝足的石墻精神代代相傳、薪火不滅。

 

 

志工回饋「棗」幸福 傳遞不同的發現

 

夏夜晚風清涼,大伙聚在芋頭田間的石墻活動中心,圍桌用餐,透過阿公阿婆們所拍攝製作的影片,認識了他們眼中喜愛的家鄉,以及公館數位機會中心(DOC)於社區村里中扮演的重要意義。

 

明基友達基金會長期輔導公館DOC,由石墻社區與福基國小的共同經營,培養數位教育、數位設計、文史典藏、特色行銷,讓銀髮族也能學以致用、回饋地方,超標的學習時數因此被譽為「全台最愛學習的DOC」,成為偏鄉數位學習的基地。

 

活動尾聲,志工的心得豐富了旅程,邱新和總幹事以今日採收的鮮甜紅棗做為禮物,感謝踴躍的分享。

 

小小志工吳弘恩第一位衝上台:「採紅棗很好玩,也不會累,我採了四桶!還可以玩溪水、看到蜜蜂的蛹覺得很新奇,希望還能再來!」

 

另一位志工爸爸楊畯傑帶著兒子再度體驗採紅棗,「基金會辦的活動都很值得我們再次來訪、發掘地方的美;很開心有機會攜家帶眷,讓孩子擁有不一樣的回憶。」讓自然體驗成為孩子成長的祝福。

 

很有活力的媽媽黃秀榮,「農人很辛苦!謝謝他們用心栽種出很棒的台灣紅棗,讓我們有更安全健康的選擇。傍晚走訪古蹟時,記憶很深刻,小時候的回憶都湧上來了!謝謝這趟旅行。」

 

志工蔡和錦提到:「石墻仍保有自己珍貴的文化,從揆一樓文武雙聖的由來、古厝看到信仰的獨特性,並堅持傳承的信念;看到棗農團結一心,以紅棗為驕傲,這些文化與精神都很難得。」

 

志工翁虹妗:「謝謝這富有教育意義的農作體驗,讓我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希望這個活動能夠持續下去!」

 

邱新和總幹事提到:「農作很靠近家裡,噴灑藥物對身體和環境有害,於是村民都拒絕使用。」採行自然無毒的農耕是石墻棗農的共識,「愛惜土地就像愛惜自己的家人,種得健康、吃的安全才是最好的。」也代表棗農感謝志工:「棗果成熟狀況不一,有時很多、有時無果,颱風、午後雷陣雨、果實蠅都影響著收成,謝謝大家幫社區解決缺工的問題。大家的心意,棗農都很感謝。」

 

 

活動電子報:公館棗幸福 公館紅棗採收勞作《DOC志工小旅行 No.2》

活動影片:2017《DOC 志工小旅行》公館紅棗採收勞作影片

 

 

走入棗園,認識公館石墻村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