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展開漢堡選單
:::
[三灣的溫柔庇佑]-從醫生娘到石母祠
發布日期:2025-06-26  【三灣DOC】

為我們解說的村長與老師

在三灣,有兩處地方總會讓人不經意放慢腳步來。一處是靠近三灣國中那肚兜角老路旁的小祠,祠前苦楝樹早已斑駁低垂,像在傾聽誰的嘆息。另一處,則隱在三灣國小旁的山腳田埂邊,一塊石頭默默立著,衣不蔽風卻總有人前來低語。

 

人們說:那是醫生娘與石母娘娘,兩位守護三灣的「她」。她們不在神明榜上,沒有高大的金身,也沒有人清楚她們的出身姓氏。但不知從哪一年開始,村裡的孩子生病了、婦人難產了,總有人說:「去拜拜醫生娘。」或是「走,去跟石母求平安。」

 

這些話,不是祈求奇蹟的口號,而是一種地方上代代流傳的記憶信仰。她們不是遠方天上的神,是住在村子裡、可能曾經牽過你阿嬤的手、看過你外公跌倒的那位人。她們或許是醫者,是產婆,是走過水災、瘟疫、戰火卻依然站著的某個女性身影。

 

也許你曾在黃昏散步時經過她們的祠,香火微弱,只有幾束曬乾的香草放在一旁。但若你停下腳步仔細看,會發現每一道風、每一縷光,都像在述說著一段未曾被好好寫下的故事。

 

於石母祠旁斑駁的解說牌

因為明基輔導團隊開了PeoPo公民新聞 — 祖孫共學,讓我們有幸能與長輩及孩子們共同來認識石母祠與醫生娘的文化與歷史。

 

在我們三灣鄉三灣村魏秋梅村長的介紹下,我們知道了石母祠(石哀)是地方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在信仰上石母娘娘被視為嬰幼兒的守護神,當孩子出生後,家長便帶至石母祠膜拜,祈求平安與成長順遂。

 

「求縴」模仿母親紅線與古銅錢製護身符,掛於嬰兒衣物或身上,每逢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石母娘娘的神誕,鄉親們會參加祝壽活動,以此象徵土地與家園的情感回歸,而在文化特色上石母祠是客莊社區文化的重要表現,保留台灣客家人展現客家社區重視母性、兒童、土地的價值觀,並將自然石與人類社會連結,展現出「土地即母親」的文化想像,人對慈母神祇的信仰與兒童保護的民俗意念 。

幫忙醫生娘換茶水的長者

接著由三灣國小張惠芬老師介紹下,我們大概知道了傳說這位醫生娘祠(覡姊)-姓覡(ㄒㄧˊ),並非正式醫師但救人無數。她幫忙接生、療病,聲名遠播,民間對於她的故事也有很多,但其真實性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在在祠堂內的對聯也顯示其信眾對她的崇敬:「覡姊道傳三奶法,醫生救世四方沾」。

 

儘管非專業醫師,她以其行為形塑了地方記憶,最終被當作神明祭祀,展現民間對女性照護與生命拯救的尊重,她代表三灣鄉民對生命的關懷、女性參與醫療的無名角色、以及土地信仰與口述文化的交織。

 

我們也從張惠芬老師敘述下得知,原來家裡孩子不好管教或照顧是祭拜石母祠,而如果是希望腹中寶貝平安健康則是要祭拜醫生娘,她們兩是各司其職,而她們的力量,不在於神蹟,而在於日常中持續流動的那份柔韌與慈悲。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村子裡立下了守護之名,也留給後人一種關於「溫柔力量」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