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 1BANNER 超連結區域 2BANNER 超連結區域 3BANNER 超連結區域 4BANNER 超連結區域 5
:::
褒忠鄉簡介及特色
發布日期:2016-05-31  【褒忠DOC(中勝村)】

地理位置:位於嘉南平原北境,亦為雲林縣中部、東毗土庫鎮,西接東勢 鄉,南鄰舊虎尾溪毗連元長鄉,北隔新虎溪與崙背鄉相對,東西寬約4200公尺,南北長約8823公尺,全鄉面積 37.0552平方公里。平原地形,屬標高 5~30公尺平原區,地勢甚為平坦。農業:主要農產品為稻米、甘薯、蔬菜、西瓜、甘蔗、花生、玉米、大蒜、蘆筍等,另外尚有竹子、苦楝、埔姜樹、林投、野薑花、白花水龍、柳葉水簑衣……。畜牧業:飼養禽畜販賣,以增加收入來源。以豬、羊、雞、鴨……等為主。工商業:名屋飲料工廠、世紀鋼鐵公司、歐明憲瀝青工廠、三勝橡膠公司等

1. 馬鳴山鎮安宮

馬鳴山之原名為馬龍山,始於西元一六二五年,由陳姓始祖「帝老」率偕鄉族數戶自大陸閩省泉州府城渡台謀生擇居結成村落;馬鳴山鎮安宮是五年千歲的開基祖廟,雲嘉地區二百多個陣頭,都輪流到鎮安宮迎五年千歲鑾駕到村中繞境,是雲嘉地區最大的民俗活動之一。

2.傳統特色祭典-「吃飯擔」

元宵節「吃飯擔」流傳至今已100多年。早期醫學不發達,五股十三庄有溫疫,死了很多人,五年千歲起駕說:將在每年的元宵節繞境保佑村民平安,由五股十三庄輪流派飯擔歡迎,吃完飯擔後,五年千歲就開始環鄉繞境,每戶人家都準備紙錢、水果、牲品等歡迎,五年千歲經過時,開始燒紙錢,五年千歲繞完境後,再送回鎮安宮。但後來因照明不足,所以改成先繞境,到了下午繞完境後再開始吃食飯擔。慰勞抬轎的人的辛苦。「吃飯擔」對鄉民來說,也是吃平安飯,有自己消災解厄功能。而且,不論貧富更是全心投入祭拜,所以大家都熱衷於此活動。

3. 褒忠花鼓陣

褒忠花鼓陣的誕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色彩,依據褒忠國小整理的口述歷史資料,林成裕先生是第一位執掌頭旗的褒忠人,他回憶1961年當初是因為看到虎尾有地方人士要到馬鳴山鎮安宮參香,沿途經過褒忠街上時,表演的「跳鼓」非常引人注目,也引起了林成裕和朋友的好奇。後來,埔姜村的村長為了到北港迎媽祖而找上林成裕,希望他能幫忙籌組一支增添熱鬧氣息的陣頭,而當時在廟會陣頭中最紅的是「素蘭要出嫁」,為了不讓素蘭專美於前,靈機一動的林成裕於是找來了5~6個友人嘗試跳鼓,沒想到這麼一跳卻讓大夥給跳出興趣來了。林成裕把原本只有鼓聲和鑼聲的表演再增加鏗鏘有力的鈸,旗幟改大而把鼓改小,另外再加入了涼傘做道具。林成裕說:剛組成花鼓陣時鑼和鈸等樂器道具都還是跟歌仔戲班借來的,服裝則是眾人集資購買,而簡單易學的舞步也是彙集大家的想法拼湊出來的。

但褒忠鄉花鼓陣曾沒落好長一段時間,為了要傳承咱地方的民俗技藝,政府策動花鼓陣的「文藝復興」運動,一連辦了六屆的「褒忠花鼓文化節」開始算起,至今鄉內九村共13隊花鼓隊,鄉內的國中和4個國小也由小朋友組成花鼓隊,每個隊伍各有各的花步,也各有特色,並常受邀到全省各地表演。

4. 鄧麗君出生地—田洋村

 1953年1月29日,鄧麗君出生於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有三個哥哥,是父母親唯一的女兒。父親鄧樞是軍人(河北人),母親趙素桂是山東人,在1942年跟隨國民黨撤遷到台灣,兩人於1943年結婚。取名「鄧麗君」乃因為鄧父軍中的袍澤提議,仿傚清代小說《再生緣》中元朝才女孟麗筠,而「筠」(注音:ㄩㄣˊ)與「君」在國語字音雖不相近,但是有邊讀邊時,易誤唸為君,所以之後易名「鄧麗君」。

鄧爸爸在軍中服務,剛到台灣時常隨部隊四處遷徒、居無定所,1952年在雲林縣褒忠鄉租房子居住,隔年鄧麗君出世,鄧爸爸從部隊退役後舉家又搬到台東的池上,並在軍營營區附近開麵攤,全家人一起幫忙做生意。1959年舉家再移居臺北縣蘆洲鄉(今蘆洲市)眷村,就讀蘆州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