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 1BANNER 超連結區域 2BANNER 超連結區域 3BANNER 超連結區域 4BANNER 超連結區域 5
:::
【陶玻畫藝術家王紀明】投入環保創作的臺灣早期設計師 陶玻畫藝術家王紀明
發布日期:2018-04-07  【麻豆DOC(巷口里)】

麻豆數位機會中心為保留麻豆在地工藝大師紀錄而有了這次的專訪合作計劃,

邀請「職人」自由作家趙浩宏主筆,麻豆數位機會中心為輔,

意在推動麻豆在地文化特色,並結合數位保存,達成宣傳推廣雙贏效益。

《職人》SHOKUZiNE

LOGO

【摘要】

從獸醫到化工,然後回到藝術的懷抱,我們的生命終究是我們自己的,只有自己可以決定生命的軌跡與成就,錯過了就再也無法回頭。

從小被日本雜誌啟發的藝術家王紀明花了大半的生命在當一個稱職的設計師,但當他靜心面對生命以後,才發現創作與環境才是他最終的歸屬。他最終回來了,在退休後依然找回自己的創作生活,但有更多人卻再也無法回頭。

#藝術創作 #回歸大自然的創作方式 #陶玻畫

詳細圖文: 聯結點我 

/ 趙浩宏
/ 趙浩宏攝

「雖然小時候在麻豆出生,但很早就到台北工作學藝術,退休後一回來就重新愛上麻豆,然後就很少回臺北的家。我很喜歡綠地和藍色的天空。」

在王紀明位於麻豆代天府附近的住所,有著一大片綠地和造型獨特的鐵皮屋工作室。簡樸的空間每一處都散發著藝術家的氛圍,門外放著許多陶土和各式各樣的素材,房間裡面則掛著滿滿的「陶玻畫」,都是他近幾年來的創作,利用環保素材,述說著人與土地的故事。

台灣早期的設計師

年輕時到台北就在建材公司當美術印刷設計師製版師的王紀明老師,是台灣早期的設計師,專職於木材與金屬材料的美術設計及製板,也在台北職校的美工科教書。在退休之前的他每天工作都十分忙碌,雖然過去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台藝大前身)美術科西畫組,曾和早期的前輩藝術家們學習。但忙碌的生活讓他在工作的幾十年裡,幾乎沒有任何時間能投入到藝術創作裡頭。

在那個時代建材的美術設計人才非常的稀少,能做的人不多,是有技術門檻的,所以也不太有人能夠承接;所以他一做就做了幾十年到退休,退休後自己則重新開始接觸藝術。起初是選擇容易上手、質樸又能延緩老化的手捏陶為主要創作方式。

「我從一開始從業到五十五歲產業轉型,一直專職在同一件事情上,也是感念老闆對我很照顧,所以把美術創作留在退休後才重新開始。」藝術和設計有很大的差別,但王紀明對於這件事情都十分熱愛。

 

職人編輯採訪花絮

日本雜誌的薰陶

因為父母都在永康臺南教書,所以王紀明從小就跟著父親在台南高級農業學校的教師宿舍居住,有事沒事就喜歡到處亂塗鴉,另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親都是日據時期訓練出來的老師,所以養成了看日本雜誌的習慣,在當時,父母親就常要他幫忙去當時台南的一間日本雜誌專門租書店租借雜誌回家看。那個年代,日本的雜誌編印就已經非常精美,尤其在雜誌的前面幾頁彩頁,時常會有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圖片,這也成為小時候印象深刻的藝術啟蒙。

「當時有幾本非常經典的生活知識性雜誌如:《婦人俱樂部》《傑作俱樂部》很大眾化厚厚得一本,當時很少人買,都用租的,多半是早期有受到日本教育的知識份子在看,前面幾頁彩頁經常是在介紹日本文化,像是:懷石料理、插花、茶道」。

王紀明老師在這些綜合性刊物裡面看到了許多日本的藝術表現,受到很多感動及啟發,尤其是陶藝;無論是花道、茶道、日本料理的彩色圖片裡面,都會有許多精美的花器、食器、茶具,這些雖是實用性的器皿,但在形像色彩的變化裡,總不忘家住優美的文化,具體的呈現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但在當時,台灣的陶藝還沒有發跡,大多為碗盤缸罐之類實用品的燒製也讓他較沒有機會嘗試陶作。

輾轉的學習路徑

國中畢業後,王紀明因孩童時期曾經調皮抓麻雀從屋頂掉下來而導致記憶有些障礙,所以在已經進入考試升學體制下的台灣社會裡面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考上自己並不是很喜歡的科系,在經歷了很平凡也不太順遂的高職及職場年代,最後鼓起勇氣考進了早期的國立藝專,從此開始自己喜歡的美術學習及發表。

台南的海洋與陶玻畫

當時一個人回到臺南的王紀明,由於初創工作室在繁忙、疲累時只要心裡覺得孤單的時候就往七股、將軍及北門一帶看湛藍的海洋跑。在當時他非常的熱愛海洋,時常三不五時就到沙攤上漫步散心,同時也發覺台灣海岸線的污染非常嚴重,尤其是散落滿地的漂流垃圾中極為耀眼量多的玻璃瓶罐,激起了王紀明老師回收利用的想法,有此因緣激發了「陶玻畫」的開創,決定把玻璃拿來運用在陶藝創作上,把玻璃打碎後製作成釉藥,一方面能夠廢物回收,又能取代市面上有污染成分的化工釉料,減少對於環境的傷害,也能避免藝術創作者對於自己的健康傷害。既環保又美觀很值得推廣。

2002年成立工作室以後,王紀明全力推廣及維持不停的個人創作,也不斷開發出不同天然材質的結合創作,像泥土、沙子、石頭、草木灰、青花瓷的破片等,並以高溫一次燒成來加強作品的堅實統一感及減少能源浪費,在構圖上採用大自然抽像與寫實紋樣的交織構成,每一寸都充滿著原始的况味,展現出一種典雅、惜福、草根的在地特質,讓創作能夠多一些不同的色彩與材質變化,至今依然不停的開發嘗試、創作與教學,也帶社區裡其他長輩做藝術樂齡活動,希望有朝一日能讓更多人投入親近土壤及激盪腦力的創作。

2018.04.15編改

職人編輯採訪及麻豆DOC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