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 1BANNER 超連結區域 2BANNER 超連結區域 3BANNER 超連結區域 4BANNER 超連結區域 5
:::
337期-【看見農漁會】數位學習新光景 創造不一樣小鎮風情
發布日期:2018-08-31  人氣:273  【三灣DOC】

學員討論接續要拍攝的三灣農特產內容

 

三灣鄉農會 用電腦牽起心感情
數位學習新光景 創造小鎮風情

 

撰文、攝影/戴卓玫     圖片提供/三灣鄉農會

 


車流絡繹不絕的三灣,有著人口外移與老化問題,但高接梨訂單常排滿,苦茶油也總是賣到缺貨,全歸功農會架設的購物網站系統,讓農民有便捷的銷售平台。10年前三灣鄉農會為了讓農民成長而支持並給予空間人力的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DOC),這幾年逐漸看到成效,帶領小鎮走上不一樣的農村新風貌。


平日的三灣鄉農會,已經有一群銀髮族在數位學習教室裡討論接下來要拍攝的三灣農特產系列內容。看不出年齡層的大人們充滿活力、吱吱喳喳,每個都踴躍發表意見,拿起滑鼠、做起電腦作業更是快速有效率,不一會兒,一本電子相簿書的排版就已經在面前完成。這群不老電腦族每個都臥虎藏龍,會拍照、會錄製影片,後製、配音、配樂等功夫更是一把罩,一點兒也不輸給專業工作室裡的年輕人。

 

 

數位可以幫助農村的這些事

 

三灣位於苗栗縣最北端、中港溪中游的位置,旁邊為很有名氣的觀光勝地南庄,假日時台三線的車流量很大,但多是南來北往、前往各風景區的遊客們。總幹事賴元鳳多年前就開始思索三灣的定位,因為是比較偏遠的農會,如何將過路客停留在三灣成為重點。

 

山不轉路轉,如果停留客不多,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讓農民的農產品有更好的銷售平台呢?農會秘書謝杏玲提到2008年前提計畫去向教育部申請這項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時的初衷,三灣鄉其實是個很小的鄉鎮,境內僅有一個國小且每個年紀只有一個班,資源其實不多;且當時全鄉其實會電腦的農民並不多,但是農會認為這是對農民有幫助的事,所以不論是不是考核項目之一,毅然決然地決定提供空間與人力去協助成立,讓三灣鄉民可以學習成長。另一個目的也是為了讓農民未來可以自行架設自己的網站,提升農業的更多可能性。

 

 

以人為軸心 靠「玩」轉動


賴元鳳說:「一個計畫的成功需要有一個軸心去轉動,唯有轉動才能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而這個個軸心就是人。」

 

這個計畫剛推行時其實也遇到不少瓶頸,直到駐點人員魏秋梅的進駐後,狀況開始慢慢改善。魏秋梅首先培訓了一群在地志工,她發現來參加課程的多半是老人家,多的是時間;而這些志工其實都有很多的社會歷練與專長,她著重在發現每個學員的不同專長,並且願意貢獻分享。像有個學員很會家政,就思考如何發揮他的專長,做出創意的數位家政班,讓每位參與者產生認同感。會了數位之後,連結了不同年代的人,再延伸出不同的產業的結合,把所有可能性都囊括在其中。

 

用「玩」出每個人的長處的方式,不斷地加入新的元素 創意就越來越無限,也越來越吸引學員貢獻出一己之力,由志工變成講師成為這裡的特色,每年開課多達90多個小時,形成強而有力的互助組織網。現在志工大約有20多人,每個人玩手機、玩電腦都很有一套,會自己設計名片、海報、桌曆、相片書等,每個人都可以是作者也都有出書的實力,大家相處猶如一家人。

 

如今學習中心有自己設計的課程,深入社區,帶領社區走向數位化,也擴展了鄉民和農民的生活。

 

 

數位新生活 農產品銷售推廣


數位的學習讓生活變得精采有趣。其中像是80多歲的農民阿秀,來上課之後終於會上臉書,利用搜尋找到了在高雄上大學的孫子,透過臉書可以直接看見孫子的大學生活和上課情形,隨時和孫子聊天、講悄悄話,爺孫會面無距離,感情比以前更好了。前三灣鄉長在任內時也因為不會用電腦批公文,而來DOC認真學習;後來不只會用電腦批公文,而且只要農會或鄉舉辦活動就自願照相、製作影片等放上網路, 對於整個鄉的觀光或農業推廣都很有幫助。

 

數位學習讓生活變得不一樣,對於農民來說也是如此。學習後對農特產品推廣也很有幫助,很多農民在學習之後自己上網建置自己的臉書專業,培養出固定的顧客群,常常是果實一結就已經被熟客們預約訂光,帶給農家很大的成就感,也更吸引下一代的農民回鄉。DOC的數位家政班也結合在地特產製作出許多有創意的附加產品或料理,像農會現在所販售的柑橘清潔劑、桔餅、桔醬糖果、大紅袍茶禮盒 茶葉香茅枕等等,很多皆是和數位家政班的班員一起腦力激盪發想而出的成果。

 

DOC也協助農民如何進行產銷履歷的申請,也將在地的農特產品以專業的手法紀錄,像是三灣高接梨的種植、三灣梨香米、酸柑茶、土礱間等等的影像紀錄等,讓每個具有意義的農業文化都有機會保存下來。......................

 

 

 

全文詳見337期:
 

文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