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BANNER 超連結區域2BANNER 超連結區域3BANNER 超連結區域4
:::
石圍墻探源
發布日期:2016-05-17

石圍墻遺址照片。

石圍墻的開發,始於清朝嘉慶二十二年(1817),以苗栗盆地來說,是拓殖最晚之地,當時石圍墻屬於一片亂石羅列的河埔地,雜木叢生,荊棘遍地,原住民經常出沒其間,騷擾附近墾民。苗栗六庄人士、為防「番害」,公推吳琳芳為墾主,把手烏溪河(現後龍溪)上游牛鬥口今上福基南側。

 

為了防禦從大湖內山地區出草的泰雅族原住民,在出山入平原的地點築「隘」守備,而創築了具有隘之性質的「隘城」石圍墻庄。

 

石圍墻聚落在建成之初,宛如一座城堡,用巨石圍成七尺高、六尺寬的石墻,築石為牆,圍繞二里護衛並設南北兩柵門,在牆上種植開滿紅花,長著尖刺俗稱「鳥不企」的植物,圍牆周邊更種植刺竹,來加強防禦功能。

 

石牆與原有建物受到大地震破壞,加上歷經時代轉變,現石牆早已傾頹殆盡,僅留片段聳立在「鄧明開」先生的農地,聊以見證先民的墾荒史,這亦是「石圍墻」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