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BANNER 超連結區域2BANNER 超連結區域3BANNER 超連結區域4
:::
盛夏午後,黃昏採果 公館紅棗採收勞作《DOC 志工小旅行》
發布日期:2016-07-30

於水圳旁的大合照


七、八月盛夏,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就開始忙著採收紅棗,《DOC志工小旅行》帶領明基友達集團志工走進棗園,「黃昏採果」從午後開始到日落,在人力短缺的收穫季提供勞作服務。晚風徐徐,文化導覽深入石墻巷弄,走訪信仰中心揆一樓、水圳文化、石墻遺址、洗衫坑、石母祠、百年古樹,發現小地方的珍貴,感受客家村落的好客人情。

 

跟陽光賽跑  黃昏採果

 

「黃昏採果」下午三點半開始,恰巧活動前的短暫大雨,洗刷了悶熱的暑氣,帶著水珠的新綠棗園充滿生機,也降低了志工勞作的炎夏挑戰,耐著熱度跟陽光賽跑,趕在日輪西沉之前,完成採收工作。

 

公館是全台灣唯一的紅棗專業生產區,尤其以發源的石墻村環境最為優質,從1875年奉御命栽植的幼苗,到至今陳家仍保留的第三代母樹,象徵著代代傳承的意義,目前紅棗已成為公館鄉最著名的經濟作物,收穫季節更是全村動員,棗農說:「讓大家忙得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

 

第一次走入紅棗園,「長到了70幾歲才知道了紅棗長在樹上的樣子。」高齡志工樂在採收,俐落的身手不覺辛苦,「手能動、腳能動,能貢獻自己的心力是很棒的事。」

 

採收工作也有著挑戰,「邊揮汗收成,也邊拔除手上的刺」,志工潘和峰說:「常常轉圈、低頭、或鑽進樹叢後,才發現另一個角度其實是已經身有紅斑的成熟果實,喜歡這種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感覺。」尋得頭眼昏花,一不留神又容易被紅棗枝幹的尖刺所傷,流血與流汗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

 

採行自然無毒的農耕是石墻棗農的共識,「愛惜土地就像愛惜自己的家人,種得健康、吃的安全對土地與做農人來說也是最好的。」台灣出產的紅棗供不應求,市面上大多數紅棗乾都還是從中國進口,有些不肖商人會用中國紅棗魚目混珠,公館紅棗外觀乾中帶亮,因日照烘乾,果實小而結實、顏色明亮,香味自然。

 

採收時與棗農的互動是珍貴的經驗獲益,邱德真村長巨細彌遺的解說紅棗栽種的流程、市價、品質分辨,讓志工之旅不單單只是單方面的幫助,更是一種難得的交流。除了農務知識,志工翁儷容:「農民在烈日工作下依舊活力飽滿的談笑聲,是一幅令人感動的畫面!」石墻人樂天知足的心念,更是生命的智慧。
 

開心採收,促進親子間的互動


文史散步  探訪百年石墻庄

 

夕日暑消,勞動後的文史地景散步,有著一絲清涼的舒爽,志工循著石墻社區發展協會邱新和總幹事、劉錦輝執行長的腳步,穿梭在巷弄與曲徑中,經過的芋頭田、紅棗園寧靜如畫。

 

石墻村自西元1817年建庄將近兩百年的歷史,最早荊棘亂石遍布,又因墾地複雜,常與原住民爆發衝突,客家先民拓墾的艱辛,激發了老祖宗的智慧,創築石圍墻的「隘城」、「防禦曲弄」及「五庄聯防」傳統,

四周也以棗樹尖刺形成天然屏障,至今遺跡仍可尋。

 

大伙走過了當地的信仰中心揆一樓、石母祠、地震紀念碑、石墻遺址等歷史古蹟,洗衫坑浣衣空間、潺潺水圳、百年羅漢松,看見文化與生活的密切融合,也看見村民直接以田邊清澈的流水洗滌布袋,志工潘和峰驚訝:「原始的洗衫坑,是我小時候在瑞芳的記憶,來到石墻才發現原來這裡還在使用,彷彿回到過去。」

在歲月長廊中,我們找回記憶中珍貴的感動。
 

石墻地景導覽,體會小地方的溫暖人事物


人情交流  難忘石墻好客與愛鄉心

 

炎熱與疲勞的深刻體會,讓志工更明白農人「敬天謝地」的感恩心,志工劉丞祐:「經過豔陽下汗水洗禮及紅棗樹刺的攻擊,每顆紅棗都得來不易,粒粒辛苦,所以最後看到麻布袋中滿滿的收穫,感覺很踏實。」

 

難忘石墻村的好風光,志工彭郁歡提到:「乾淨豐滿的小水溝,讓人印象深刻,是現代都市看不見的美麗角落。」志工黃柏翰最喜歡的畫面:「走在田野小徑時,一邊是綠意盎然的芋頭田,一邊是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隨著夕陽逐漸落下,田中映出人群魚貫的倒影。」志工翁儷容:「喜歡清澈見底的水流,聽著潺潺的

流水聲,有一股讓人心情平靜的魔力。」

 

志工藍文泰最感動:「當地人用心保留與傳承的歷史文化,延續傳統慶典、凝聚村民共識,並同心發揚自己家鄉的文化,透過流汗勞作與文化行走,讓大家對『石墻』有更深刻的觸動。」

 

石墻社區發展協會邱新和總幹事,代表棗農表示感謝,「感謝九年來明基友達基金會協助我們不斷成長,明年即將邁入二百年,是意義重大的里程碑,謝謝各方對於石墻文史典藏、微電影的付出。我們會繼續守護這塊祖先辛苦打拼下來的棗園,也會將石墻珍貴的文化,子子孫孫傳下去。」公館石墻村走過刻苦艱困的開墾歷史,更體認團結的力量,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熱情,在勞動與行走中,我們一起理解落地生根、代代傳承的石墻精神。

 

 

電子報:盛夏午後,黃昏採果  公館紅棗採收勞作《DOC 志工小旅行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