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 志工小旅行 No.4 》走讀棗之故鄉 公館紅棗採收勞作
炎夏八月,紅棗的收成因氣溫、雨量變化關係,採收期逐漸接近尾聲,《 DOC志工小旅行 》邀請明基佳世達集團志工,一起走訪純淨無毒的棗園,協助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的棗農親手採摘成熟的紅棗鮮果,探訪歷史悠久的石墻小徑,聆聽先民勤奮開墾的歷史,趣味體驗蜂農的生態照顧,領略客庄聚落的溫暖情懷。
跟隨石墻棗農腳步 體會友善農法精神
透過明基基金會及公館數位機會中心(DOC),多年協助推廣行銷,以數位課程資源,培養棗農自媒體經營能力,透過影音、文字、圖片及網路宣傳,宣揚石墻紅棗的品牌。
被譽為「紅棗之鄉」的公館,種植了約80公頃土生土長的臺灣紅棗,源起於先民陳煥南從廣東帶來的兩株棗苗,因石墻村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以及坐擁來自雪山的水源與清風,造就了得天獨厚的耕種環境。石墻村裡採用友善農法種植的紅棗,微青黃色的外皮,經過日曬之後,漸漸泛出紅暈,飽滿的果實香氣四溢,結實纍纍的紅棗樹,是棗農全年辛勤豐足的付出。
節氣大暑過後,最適合採收紅棗,多位石墻棗農們堅持手工摘採,不使用化肥與除草劑,積極打造健康無毒的環境。大地志工們戴上斗笠跟隨農友劉建發、傅己妹、詹益葵、邱德真、曾禹興、吳文欽、邱新和的腳步踏入與自然共生的紅棗園。
務農的人看天吃飯,連日雷雨來襲,紅棗多顆已吸收太多水分而成裂果,大地志工秉持服務熱情,腳踩濕潤的泥土地,細細聆聽棗農的解說,緩緩挪開樹枝,小心避開尖刺,仔細分辨鮮果色澤,把握時機挑選熟成適中的好果。每位志工認真地挑選著果實,然而在過程中,也目睹大雨過後造成的紅棗裂果,體會農民人工摘採辛勞,透過志工們雙手齊力協作,實際幫助在地棗農。
空氣中瀰漫芳香,鮮甜不澀的紅棗,如同石墻農友們的親和力與熱情,讓人感受純樸鄉野帶來的喜悅與幸福。
石墻歷史深度走讀 趣味遊蜜鄉養蜂園
勞動後的空氣,帶著清新的涼意,志工們享用完客家小點歇息過後,隨石墻社區發展協會邱新和總幹事徒步巷弄與小徑中,深度走讀石墻文史地景,探尋百年歷史故事。
石墻村(舊稱石圍墻)所有的往事都寫在「開庄紀念碑」上,建庄兩百年,可從遺跡遙想客家先民拓墾的艱辛,為了拓荒與防禦,先民創築石圍墻的「隘城」、「防禦曲弄」及「五庄聯防」傳統。
石圍墻開發始於西元1817年,早期亂石羅列、荊棘滿佈,又因墾地複雜,常與原住民爆發領地衝突,開墾先人吳琳芳聚集村民就地取材,構築長約2公里、高7尺的石圍墻防禦,四周也以棗樹尖刺、刺竹形成天然屏障。
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石圍墻位於震度最強地帶,村內房舍全倒,多數石墻村民因地震而亡,為紀念亡者建立紀念石碑供後人憑弔。大夥跟著導覽,沿途走過了當地的信仰中心揆一樓、芎中七石隆興聯庄、濟仁柑仔店、鴻成賽鴿醫院,最後停留於由社區民眾與藝術家彩繪的故事牆,深度探索客庄的歷史與信仰。
接著走入苗栗公館在地職人 - 張至程與施淑珮夫婦用心栽培的《蜜鄉養蜂園》,透過淑珮的解說讓大家瞭解蜜蜂與生態的關係。夫妻倆為呵護蜂蜜的產量與品質,堅持採用自然方式放養蜜蜂,四季伴蜂隨花期移地而居。
近年推廣食農教育,當天示範噴煙壺,趣味解釋雨天會影響蜜蜂心情,若以少量紙板放入噴煙壺燃燒的煙霧,可以安定蜜蜂情緒,最後更熱情邀請志工一起近距離觀看蜜蜂生態,傳遞人與蜜蜂之間的共生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