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BANNER 超連結區域2
:::
百年信仰 慈天宮
發布日期:2016-06-15

慈天宮的古時外貌

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而開墾之初慈天宮廟址雖已堪定,但因物資短缺,故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其後隨著墾業漸進,在清咸豐三年遷建於現址。清同治十年當時的墾首姜榮華倡議擴建慈天宮,即為今日廟宇之規模。

 

道光年間,淡水同知李嗣鄴勘定了慈天宮廟址以及天水堂宅地,其中軸線皆正對秀鑾山頂。此外環植莿竹及設「城門」雖基於防禦的需要,但風水上亦符合「環抱圍 護」與「藏風聚氣」的原則。綜觀北埔聚落之風水格局:慈天宮穩坐龍穴;穴後有「胎息」連至「父母山」(秀鑾山)以為屏障;左右兩翼有莿竹拱衛及宅屋層層圍 繞,即「青龍」「白虎」二砂;前有陂塘、溝圳環抱洄流,乃係「朱雀」水,北埔聚落可謂符合「四神相應」的風水架構,極佳之居住環境。

 

北埔聚落因為武裝移民建構之根據地,故有濃郁的防禦色彩,包括最外圍的隘丁防線之守衛,其次為天然地形之屏障,再者為莿竹、城門之圍護,最內則運用彎狹街巷阻遏,形成多重的防禦體系。

 

慈天宮為居民的信仰中心

北埔為計畫性的武裝移民,故當初將慈天宮廟址定於中央正位,為聚落內最正式的公共空間,廟內神明之供奉也充分反應北埔聚落的社群結構。除為信仰中心,廟前廣場為社會活動的主要地點,故廟宇空間為聚落內的最重要核心空間。

 

北埔聚落有一非常精彩的紀念性中軸,此乃龍脈地氣孕育之中軸,除慈天宮坐於龍穴上,其他居民不得佔居建宅。由城門而入,先是狹窄熱鬧的街肆,繞經照壁後,頓 時豁然開朗,秀鑾山即在眼前,山崗下為慈天宮,順著兩旁店鋪街屋,緩坡而上可來到廟前廣場。此紀念中軸指向金廣福開墾的方向,也象徵著神明護祐金廣福墾業 的昌盛及大隘墾民的福祉。

走進慈天宮的內部

慈天宮初建僅為一小公厝,至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墾首姜秀鑾擴建使之略具規模,奉祀觀音菩薩,祈求番害平息(時正值大撈社番突襲麻布樹排,殺傷墾民、隘丁八十九名)。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一八四六年)建木造廟宇;咸豐三年(公元一八五三年)遷築於現址。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 ,姜榮華等倡首修,經三年而落成。光緒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民國前十四年)三月十五日,日本人創設了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於此,但鄉人痛恨日本暴政,仇日情緒高漲,寧願接受私塾之漢文教育,故入學者廖廖無幾。是年十月一日改稱「北埔公學校」,學生數八十八名,仍以慈天宮為臨時教室。

 

直至光緒二十七年(民國前十年)北埔墾首家號姜義豐代表人姜振乾贈校地,興建土磚辦公室一間,於同年十一月廿九日始遷離此地。民國六十年(公元一九七一年)慈天宮全面翻修工程完成,以迄於今。

 

本廟位於秀巒山麓,歷史悠久,建物宏敞,莊嚴雅緻。始由姜秀鑾創建,次得姜殿邦、姜榮華父子先後修建,今日香火不絕,為北埔鄉居民唯一信奉之神廟。

 

廟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五谷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三官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東廊祀淡水同知李嗣鄴、姜秀鑾、姜榮華等之祿位。邇來香煙鼎盛,為地方宗教信仰中心,每年上、中、下元均有舉行祭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慈天宮素來以傳承文化,倡導儒學為宗旨。長久以來不斷致力於提昇地方文教風氣,三鄉眾信士的人文氣象遂漸呈活潑。活動大致可分為:倡導文化活動、定期依祭典、行事曆舉行祭典、不定期結合社區舉辦文化活動。

 

在政府明定為三級古蹟後,更成為全國民眾參觀旅遊之重要據點。自成立管理委員會後,舉辦社會服務、急難救助、清寒獎助學金、大專成績優良獎學金等,在保留傳統文化之餘,也為社會做了一番公益事業。

 

 

創建年代:清同治13年(1874年)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1號
開車:從竹東或峨眉沿3號省道進入北埔,至北埔車站轉向秀巒山下的中正路直行。
搭車:竹東搭新竹客運往北埔或珊珠湖,於北埔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