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動畫?聽起來很有趣。
在進不了校園的疫情期間,我們來到新埔鎮的下寮社區,社區的對面是新埔鎮上有名的褒忠亭義民廟。在義民爺的對面,靜宜老師帶了一箱大大小小的道具進來。
新埔數位機會中心上一次製作偶動畫,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靜宜老師發下小紙卡,透過影片向同學說明動畫的原理,並鼓勵學員在紙卡的兩面畫下相對應的圖案,再用橡皮筋將兩端拉起,透過橡皮筋的旋轉以及視覺殘留的效果,讓紙卡兩面的圖案組合在一起。幾個同學發出像小孩子一樣的驚呼聲。
玩完第一個手工,靜宜老師拿出一小疊又一小疊的紙條發給同學,要同學在上面畫上一組會變動的圖案,畫什麼都可以,比如小黑點從左邊滾到右邊,或是花開了又謝等等,把過程拆成一個又一個的分解動作,然後畫下來。畫完之後用手機錄影,把圖案從第一張翻到最後一張,同學們的第一個小動畫完成。
接著同學分為四組討論主題,最後決定以新埔的柿餅、義民祭、水梨還有野餐作為題材。
柿餅組的同學為了製作道具,課後下趕工,有人負責做好柿農的偶、參觀的遊客、柿子樹、柿子……其中兩顆用黏土捏出的柿子幾可亂真;義民祭的組員多是下寮社區的成員,上課的當天早上四點起來,用小孩放在家裡的積木做祭典上的花車,並用黏土裝點豬公零錢筒,象徵義民祭最具標誌性的賽豬公;水梨組則用力的揉合好幾個黏土,試著想做出水梨青澀的皮;野餐組的成員從家裡帶來許多小道具,水果、烤雞等等,很有誠意的野餐。
接著才是複雜的部份,如何把想好的故事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動作並且拍出來。在靜宜老師的幫忙下,同學把自己的故事拆成一個又一個的步驟,每一個動作就拍上一張照片。
課程的最後,大家看著祭典的車隊循序進場,舞龍舞獅輪流進到畫面上,雖然還沒有聲音,但熱鬧的氛圍已充滿畫面。課後老師請大家把錄音完成,再為同學把畫面與聲音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