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
:::
二重溪地名由來(2)
發布日期:2017-07-21  人氣:1062

(二)二溪村

二溪村在大內鄉東境,村內除「內湖」及其庄境的「糖間」、「過溝仔」和已廢庄的「井仔口」之外,尚包括「舊社」、「新社」、「灣丘仔」三庄合稱的「唭哩瓦」(唭仔瓦),及「大匏崙」和「走馬瀨」等地。「二溪」之名,即由「二重溪」簡化而來,全村戶籍數有近400戶。

 

1.內湖:

為二溪村的本聚落,原庄在今「二溪國小」北邊,葉姓先民以此在「口庄」山內的小盆地,而稱「內湖」(「湖」乃山間小盆地或盆地狀平原的稱呼)。

2.糖間:

在「內湖」庄西,與「口庄」(曲溪村)交接處的三角地帶聚落,即在「紫分寺」北邊,因初墾時期有製造白糖的「糖間」(生產烏糖、赤糖的是「糖部」)而成地名,今有60來戶。

3.過溝仔:

在今「二溪國小」東北邊,因早年由「內湖」到此要經過一條水溝,故名;今水溝已成庄路,目前有9戶人家。

4.井仔口:

在「內湖」東南邊遠處的山下,早年聚庄時鑿井而居,故名;後因交通和生活不便而遷入「內湖」,以致廢庄,原祀佛祖亦攜出併於朝天宮。

5.唭哩瓦:

亦作「唭仔瓦」,在「二重溪」東邊淺山處,係平埔族西拉雅系四大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麻豆社、蕭壟社)或「大滿亞族」(大武壟社群)的移墾地,地名為平埔語,原意為溪岸或河岸;今分「舊社」、「新社」和「灣丘仔」三庄,計有80來戶,大多為來自二重溪的葉姓。

6.舊社:

為平埔族最早結社之地,後向南遷徙建立「新社」,由此有小路通往「走馬瀨農場」後山。

7.新社:

在「舊社」南邊,為「舊社」平埔族人遷徙新建之庄,故名。

8.灣丘仔:

在「新社」西邊,因率地彎曲而得名;今僅剩具兄弟關係的3戶。

9.大匏崙:

在二溪村的西北邊,為一散村,曾文溪在此轉彎形成一塊大台地;地名由來不詳,依字義推研可能有二:一是平埔族語或社名,潘英海即指出大匏崙和大武壟在台語的發音上很相近,懷疑大匏崙乃大武壟之變音;且「大武壟」一詞乃「月世界」之意,在此地(尤其是曾文溪北岸)的確有不少月世界分布。二是早年平埔族人種植匏瓜之小丘台地。綜上所言,以前者的析論較有道理,證據較為充足,因此「大匏崙」乃「大武壟」社名變音而來的可能性較大。今有30來戶,庄南有「台84線東西向快速道路(北門-玉井)」通過,以此又可分為路北的「頂大匏崙」和路南的「下大匏崙」。

10.走馬瀨:

有關「走馬瀨」地名的由來,依「走馬瀨農場」的文宣資料有三種說法:一是「地理說」,以曾文溪流經此地造成「掘鑿曲流」,加以溪流切割丘陵,形成青灰岩惡地地形,溪水流經直上,自然形成滾滾水瀨,走勢有如奔馬;二是「歷史說」,荷人治台時,引進馬匹供人飼養,因管理不善而流落荒野,肆虐農作,荷人乃予圍捕放飼於此;三是「民俗說」,村昔日此地有李姓富人,一日被平埔族人擄去,其女為營救乃許諾下嫁馬頭人,其後子孫遂改為馬姓,「走馬瀨」即由此而來。

 

上述三說都只是推測,就「地理說」而言,「瀨」是一種引水道或可見水中沙石的淺溪,殆無疑義;但「走馬」一詞,黃文博認為是形容水勢如走馬,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不免有「望文生義」之嫌,因此筆者的解釋傾向於「走馬」一詞乃平埔族語,唯其原意尚待推敲。其餘二說,亦流於「望文生義」。「民俗說」極可能受到中國「馬頭娘」傳說的影響穿鑿附會而來,不過故事當中提到平埔族,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該地名的由來應與平埔族有一定的關係;況且那一帶的確為昔日平埔族的生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