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BANNER 超連結區域2
:::
新竹縣新埔鄉歷史起源
發布日期:2017-08-18

新埔義民廟歷經兩百多年,成為客家、新埔及鄰近地區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歷史起源

新埔舊稱「吧哩嘓」,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新埔地區最早有漢人來開墾可以追溯到兩百七十多年前,來自廣東惠州府陸豐縣、嘉慶州鎮平縣、潮州饒平的一些人,首先在吧哩國(新埔)開墾。但由於清廷對於渡台開墾的政策時鬆時緊,加上當時新埔地區原有的平埔族和原住民的住居,新埔並未有大規模的漢人開墾。

 

地名探源

西元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有十餘戶人家移居新埔,產生商業活動,逐漸形成小市集,這也是文獻上正式出現『新埔莊』的名稱,之前僅見吧哩國及枋寮莊。乾隆時林爽文反叛亂稱王,新埔的客家義勇軍協助清廷平定叛亂,當時戰死的人大都埋葬於枋寮、新埔一帶,地方仕紳倡議建義民廟。義民廟歷經兩百多年,成為客家、新埔及鄰近地區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到了十九世紀初期,新埔已經成為蔗糖、茶葉和樟腦三大經濟作物的集散地,新埔商業極盛,幾乎與竹塹城不相上下。此時從陸豐所引進的椪柑種植成功,也成為新埔柑橘歷史的最早起源。

 

鎮名由來

雍正元年(1723)諸羅縣分為諸羅、彰化二縣及淡水廳,竹塹改隸淡水廳,新埔開始有少數客家籍漢人入墾。此之前新埔只有道卡斯族人活動於今田新里一帶較平坦的荒埔,他們稱此地為「吧哩嘓」或「吧哩角」,其餘均屬生蕃活動地區。客家人入墾後,將吧哩嘓這片荒埔地開發成農田,並稱之為「新埔」,意即『新開發的埔地』。民國35年新埔街改稱新埔鎮,隸屬新竹縣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