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BANNER 超連結區域2
:::
碧蓮寺
發布日期:2016-10-12

碧蓮寺的前身為「豐田神社」,神社原建築興建於1915年,當時整體配置除有外圍的「鳥居」、「參拜道」、「石燈」,以及大殿門前的「狛犬」、「手水舍」外,殿內另設有安置神位的「本殿」(主供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天照皇大神」)和一般信眾參拜的「拜殿」及放置祭品的「幣殿」等設施。

「神社」為日本神道教祭祀的神聖空間。其實最初的神道教,並無「神社」建築之設置:因為神道教崇尚自然信仰,為表達對太陽、山、水、樹、石的崇拜,僅會找一個乾淨的環境空間,並以石頭為記,來祈禱神明降臨(如地區尚保存的地神)。後來因日本逐漸發展出,「伊勢神宮」、「出雲大社」與「春日大社」古神社建築,而這三座神社的式樣:「唯一神明造」、「大社造」、「春日造」,也就成為日本神社建築式樣的三大源流。

神道教之所以會成為日本的「國教」,乃因「明治天皇」登基後,為鞏固權勢威信,而引用「伊勢神宮」所供奉之「天照皇大神」,來強調天皇具有神性(日本古神話的天照皇大神,為天皇的祖先),並進行廢除外來教派,獨尊「神道教」。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臺灣總督府同樣為鞏固統治威權,教化臺灣百姓來效忠天皇,將接收臺灣而逝世的日本皇室「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奉為神靈,並採用和「伊勢神宮」相同建築式樣,在臺北興建起「臺灣神社」。而這所神社,也就成為全臺第一所官方興建的神社,之後臺灣各州、廳也陸續興建起官方神社(豐田神社亦是因此原由設置),而主供奉神,大多以「臺灣神社」所供奉之「天照皇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作為分靈。

  1946年日本移民被遣送回日本,「豐田神社」由地區居民自主成立接收小組,並將原安座於「森本」部落之「藥師如來佛」,以及銅門發電廠之「不動明王」恭迎至大殿供奉。1958年神社原建築遭溫妮颱風吹毀,經由募款,於1961年,參照羅東鎮「東山寺」之式樣,進行重建。1962年3月第一期重建工程完工,即舉行「藥師如來佛」、「不動明王」與「五穀先帝君」登基大典,正式定名「碧蓮寺」。之後於1968年,結合第二、三期增建工程,再迎入「媽祖」、「地母娘娘」、「觀世音菩薩」、「彌勒佛」、「天上聖母」、「三太子」。1975年由林貴英女士招募捐獻,立大尊「釋迦摩尼佛」於主殿,「伽籃」與「韋馱」天神,隨侍左右。1987年二樓增建工程完工,再安座「關聖帝君」、「關平」、「周倉」,以及古公三王-太王「柳信」、二王「葉誠」、三王「英勇」。直至1988年又迎入「福德正神」,終共同成為碧蓮寺目前主要供奉之神、佛。由於碧蓮寺各項興建工程,以及各神、佛俸迎安立,均由豐田三村居民共同發起捐贊助,因此,碧蓮寺也就順理成章為豐田三村居民的共同信仰中心(俗稱大廟),而大廟每年定期辦理之:「浴佛節」、「中元節」、「下元節」、「媽祖遶境祈福」等慶典活動,亦由三村輪流承辦。

      「豐田興建碧蓮寺合影」  

   

                               [碧蓮寺興建時的手繪設計圖]

 

  1946年至1972年間,碧蓮寺相關增建工程及慶典活動辦理,均由地區熱心信眾主動發起捐募,以及因應增建工程之需而推舉出的興建委員與主任委員,當時並無固定管理組織。即至1973年,經碧蓮寺興建主任委員林雲堆先生建議下,第一屆「碧蓮寺管理委員會」才得以正式立案成立,並選出鍾曉一先生為第一屆主任委員(目前為第十二屆,由尤江富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同年並敦聘陳祥麟先生來擔任廟祝(1991年,為迎合正統佛寺管理,遂廢除廟公制,而改採以聘任出家師父來擔任住持)。

  「碧蓮寺管理委員會」正式立案成立後,除以信眾供奉「香油錢」、點「光明燈」、居民捐贊助之經費,來進行各項增建、修繕工程外,為盡推展地區文化與社會照護責任,亦設有「獎學金」制度,以鼓勵地區學子努力求學。同時亦常結合地區學校、社團共同推行鄉土教育、藝文活動(2001年起至今,協會亦定期與碧蓮寺合作辦理「大年初一節慶活動」致促進居民聯誼與展示、宣導社區總體營造事務績效)。1976年,為配合地方建設,更將園區西側約一半土地,捐贈予壽豐鄉公所,營造成「中正公園」。

   

     「碧蓮寺園區大門」                      「碧蓮寺園區景觀」                         「碧蓮寺內中堂」

 

 「中正公園」興設初期,壽豐鄉公所為考量能與「碧蓮寺」園區聯結營造,因此整體規劃採以無區隔規劃設計,並運用園區原有林立的老樹,作為貫連步道,以致目前整個園區景觀得以顯現合諧與一致。目前園區整體設施,除碧蓮寺以及原神社保留下來的多項遺跡外,尚有:壽豐鄉老人會館(壽豐樂齡學習中心)、表演戲臺、槌球場、網球場、兒童遊戲區、廁所等公共休憩設施。「碧蓮寺」與「中正公園」也已成為豐田居民最常來的公共場所,亦成為地區推行多元性教育場域,以及遊客必來參訪景點(園區平躺著的大枯木,為神社時期種植的日本「黑松」,2003年受到「松材線蟲」侵害而病故,經由管理委員會實施防腐處理,置放原生長處,以供豐田居民懷思憑弔!)。

 

 

 

 

 

「躺在園區讓人憑弔的黑松」            「中正公園的林蔭步道」           「中正公園的老樹與遊憩設施」

  園區內保有的移民村遺蹟:「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石燈」、「狛犬」、「水井」,以

及殿內之「銅鐘」,均於2011年,併同「碧蓮寺」,登錄公告為縣級「豐田神社」歷史建築。而「不動明王」與「藥師如來佛」,尚待重新審查,再行登錄(2012年該園區通過認證作為推行「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以下簡介園區內各項移民村歷史遺蹟:

「藥師如來佛」

安座於主殿大尊「釋迦摩尼佛」背後,灰色青石雕塑的「藥師如來佛」,為移民村開村初期,因地廣人稀,開墾艱辛,日人水土不服,又受到傳染病的橫行感染,因此雕塑「藥師如來佛」,安座於森本村村口一小廟宇(今豐裡村第八鄰),於1946年,經碧蓮寺迎入供奉,成為寺內第一尊主佛(其原小廟前之一對可愛的小石獅,亦隨同安立於主殿供檯上)。

「藥師如來佛」又稱: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佛教東方淨琉璃光世界之教主。以琉璃為名,乃取譬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污,藥師如來佛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橫三世佛」,亦稱三寶佛。在佛教內,東方藥師佛與西方阿彌陀佛,同被視為解決眾生生死問題之兩大並行法門。藥師佛法門除同樣鼓勵命終往生淨土外,另亦著重蒙藥師佛願力加持,以求現生即得利益安樂,增福延壽、消災免難,以免修行多所障礙。

藥師如來佛十二大願:

一、自身光明照無邊界。

二、身如琉璃內外清澈。

三、令諸有情悉皆圓滿。

四、令一切眾生行者安住大乘法宗。

五、令諸有情修行梵行如法清淨。

六、諸根不具者皆得端嚴。

七、令諸有情身心安樂乃至菩提。

八、由女身轉男身。

九、令諸有情消除外道邪見修習諸菩薩行。

十、令諸有情解脫一切憂苦。

十一、令諸有情隨意飽滿令住安樂。

十二、令諸有情得種種上妙衣服無諸苦惱。

     

「安座釋迦摩尼佛後的-藥師如來佛」                「原屬藥師如來佛小廟前的一對小石獅」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為日本密教供奉的菩薩,又名不動金剛王、不動使者、無動尊菩薩、為密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則乃智慧的光芒;「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的人的尊稱。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由於不動明王不單是出世間的護法,而且更是本尊,與一般的護法的身份不一樣,正因此才能成為護法主尊而受到日本民眾普及信仰。

 

供奉於碧蓮寺右殿之「不動明王」,原供奉吉安鄉干城村西寧寺附近之小廟宇,為日據時期,日人為開建銅門發電所,由於施工期間,面臨高山峻嶺,常發生山崩地裂與怪異事件,為安定人心,以及鎮壓妖魅干擾,因此尋找雕刻名師,雕塑「不動明王」安座;從此工程得以順利完成,民國35年,豐田居民李金田、黃水發,得知本尊「不動明王」具有此等法力;特邀集曾木桂、劉守蜂、林太平,共同捐出三百元,給予銅門地區接管不動明王的善信人,將之恭請來到碧蓮寺安座。

 

不動明王雖顯現為忿怒形相,但他的忿相並不源出於嗔恨等心態,而是其悲心的流露,所以其外形法相,具有以下意涵:                       

(一)現童子形,上承佛敕,侍奉行者,下化眾生,攝持類。

(二)頂有七髻、表七覺分。

(三)頭左垂一辮髮,表悲慈。

(四)額頭上有水波皺紋,表憂念六道。

(五)斜閉左目,表遮掩左道,另人一乘。

(六)下齒咬上唇,露牙表以慈悲力怖魔。

(七)口缄閉表滅戲論之語。

(八)右手持劍,表殺害三毒之惑。

(九)左手持索,表繫缚不降伏者

(十)色醜青黑、示調伏相。

(十一)奮迅怒相,示威猛相。

(十二)坐大盤石表鎮攝眾生之重障,令成就淨菩提心。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前的小分身」

 

「林田村本願寺銅鐘」

來自於林田村(現鳳林鎮大榮一、二村及北林里)目前暫放碧蓮寺大殿左側的本願寺古銅鐘,為密教師父超渡亡靈使用。據聞豐田村的密教師父與林田村本願寺的住持為同一人,於1946年,日人遭遣返,密教師父遂將此鐘送至豐田神社,請求代為暫時保管。

 「林田村本願寺銅鐘與紀述文」

 

「水井」

位於碧蓮寺大殿左外側的水井,為豐田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水井,移民村其他水井為何都消失了?據說日人於離台前,依規定每一戶只能帶走一百銀圓,重要財物因為無法帶走,只好藏於水井內,再將水井填平,期望日後還有機會返回取得,所以水井都不見了,您相信嗎? 

 

「石燈」

石燈為日本神社象徵光明的聖物。參拜道沿線兩旁,

原座落有數量龐大的石燈,民國61年,中日斷交,受到政治及村民對日的仇視因素,大都遭受破壞,僅有四座石燈完整的幸存於碧蓮寺園區大門前(左右兩側),唯安座日期及立座文字、遭人以水泥塗抹,無法考證。園區內尚有6座重組的石燈,於民國86年由碧蓮寺及村民,將散置園區及社區內遭破壞的石燈,收集拼湊整修組成。部分石燈安座日期清晰可辨(最早安座日期為-明治年間),另安座文字有「奉納」文字者,為移民村居民為還願而設;而「御神燈」,據稱為各神社,因天皇登基或駕崩祈福而設。從石燈使用材料,以及地區目前尚保存之「鳥居」、「狛犬」,以及「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地神」原基座,見證該時期日本受到西洋建築風的影響,開始大量使用水泥,以及發展水洗石工法。

    

                              「完整的四座石燈」

                             「拼湊而成六座石燈」

 

「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

豐田村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由當時的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於昭和十七年(民國32年)立座,設置於「神社」大殿前右側。民國61年曾遭推倒棄置,原基座為圓形水洗石,已被敲毀。民國86年由碧蓮寺重新選地,從新設置基座安立。若細看碑文漢字用法,你將發現與我們平常的書寫方式有點不同。

 

「狛犬」

狛犬為鎮守神社的吉祥獸,與臺灣廟宇門前安立石獅子的意義大致相同。「狛犬」名詞的由來,取意於印度佛教經典中之「柏犬」動物。其實「柏犬」並非「犬」,而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種無以具形的「動物」。由於日本佛教(密教),最早係由韓國傳至日本,所以早期日本亦將「狛犬」稱作「高麗犬」。

神社擺設「狛犬」,採以兩相對望方式(與寺廟擺設之石獅,面朝大門外,有所不同),張嘴的稱作「阿」、閉嘴的稱作「吽」,「阿、吽」兩字為梵音,合起來代表的意思,為宇宙萬物的一切。「狛犬」基本上並無公、母之分,但亦有人將之解釋成,張嘴的代表是「公」的,象徵日本男性的威權;而閉嘴的代表為「母」的,象徵日本沉默卑屈的女性。

「狛犬」最早屬日本皇宮吉祥物,隨著佛教的盛行,經由民間普及引用後,才漸漸演變成鎮守神社的吉祥獸。「狛犬」頭上原有的「獸角」,亦經由後期,不同造型上的改變,而消失不見。據稱;日人為了表彰征東大將軍-「豐臣秀吉」的功勳,其「神社」鎮守吉祥獸,即參照其隨侍愛犬樣貌製作。目前臺灣仍保有完整一對「狛犬」遺蹟並不多,而碧蓮寺,難得將這對「狛犬」保存的如此完整,實屬珍貴。基座原刻有記述文字,同樣的亦遭水泥塗抹,為免破壞原型結構,因此暫不恢復文字原貌。

          「右側狛犬為吽」            「左側狛犬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