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BANNER 超連結區域2
:::
[課程內容]家鄉慢食——雜草風土餐桌
上課日期:110/10/07
縣市:新竹縣
開課單位:財團法人明基文教基金會-五峰DOC
上課地點:DOC教室
雜草配方入菜
擺盤美學
創意雜草餐食譜
[DOC成果]

學員們與講師一起戶外大合照

在地故事元素注入內涵 五峰獵人便當的再設計

 

「獵人便當」是原住民獵人入山工作時,隨身攜帶的食物,傳統泰雅獵人便當以能供應熱量與營養的糯米與鹹魚為主,再以植物包覆攜帶,而今已成為五峰霞喀羅步道生態旅遊時,部落嘗試為遊客預備的特色餐點。當傳統飲食開始面向消費市場,獵人便當如何既受遊客喜愛,又發揮它的在地價值?

 

「家鄉慢食—雜草風土餐桌」的課程,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集結白蘭、清泉兩個部落,還有幾位從尖石鄉前來上課的學員,大家一起以「獵人便當」為題,共同思考商品和體驗流程的設計。

學員們上台解說保存食

「沒有故事,就沒有意義,只是茫茫商品中的其中一個。」對自然生態有豐富學識,同時又具有生態廚師資格的立蘇老師,和大家探討獵人便當設計時,開門見山的這樣說。越在地,越國際。走進泰雅文化與山林環繞的五峰鄉,當生態觀光已經走在路上,如何端出一個富有文化內涵,可以從商品價值,體驗流程到產業發展都逐步串連起來的一個獵人便當,考驗的是族人的創意與智慧。

 

為了將獵人便當與在地深度連結,設計師背景的淑婷老師也將「設計」的思考帶入大家的視野。「設計就像寶特瓶被分解後,重新再塑形變成樂高,材料和內涵是相同的,但經過轉化,就成為了一個新事物。」設計不只是包裝,而是需要重新理解事物的內涵後重新轉換。講師淑婷解釋,而「地方設計」這個方法學,便是教導大家,只要轉換觀看的角度,地方的價值就會變得不同。

獵人便當成品

「要健康」、「不能有骨頭!」、「能回歸山林的包裝!」從便當適合的食材,想要帶給遊客的五感,到便當的包裝,講師帶著大家腦力激盪,開啟對便當無盡的想像。原來便當不只是可以吃,還能說許多故事,變成一個「好玩」的便當!

 

秉持「設計思考」的精神,這門課不只要動腦,還有回家功課和動手實作。延續五峰DOC去年植物辨識APP的學習,立蘇老師帶著大家走踏周遭環境,採集合適的野菜,再搭配大家從家中帶來的泰雅「保存食」。分配好討論好的菜色,廚房開始升起火,泰雅傳統醃肉得麼面用油酥炸,燙好的野菜撒上花生粒,當季盛產的甜柿和洛神花漬也不缺席,顏色與味道皆豐富有層次的獵人便當原型便誕生了。

 

 

大家結業大合照

再從前一日討論的故事內容裡提煉出文案,包裝組的學員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桌菜色包裝成三種便當原型的試作,一個個具體的商品於焉成形,回想這一路從發想到實作的過程,學員表示:「透過這樣互動討論的學習過程,感覺學哦了很多。」但便當原型的製作僅是商品開發的開始,未來如何成為可商品化的品質、如何豐富體驗的流程,是五峰DOC學員們的下一道挑戰,也讓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