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與產業學系師生,到壽豐DOC進行廟宇文化紀錄。
由於非劇場形式的演出日益增多,如何結合建築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編排舞蹈和戲劇演出,讓建築美學、人文歷史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更進一步透過設計互動的過程,激發出有趣的巧思或反思性的議題,增加觀眾對在地的認識進一步提升觀眾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是非劇場製作的挑戰。在台灣,多元豐富的廟宇和傳統宗教信仰,更是藝術創作重要的養分。不同的縣市都曾運用當地特殊的建築和歷史景觀,推出藝文活動創作,如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系列,讓表演發生於城市各角落,讓整個城市都成為藝術表演者的舞台,風乎舞雩藝術總監顏鳳曦,運用台灣史上別具意義的延平郡王祠的建築特色,創作《1+1》,強化舞作的視覺效果與意境,讓觀眾有更豐富的意義的聯想。更甚至有海外展覽,如駐洛杉磯臺灣書院就曾推出「近未來的傳統:當代台灣藝術的儀式展演」展覽,透過紀錄片、攝影作品及當代舞蹈表演,探討臺灣民間信仰的陣頭及廟會活動融合當代創意的可能性。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以「文化創業(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為重點,透過「傳統與創新」及「創意與產業」整合策略,培育重點專業人才進行「研發具特色的藝術產業行銷國際,與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接軌」之工作,發展產業資源連結、國際藝術交流等。今年並結合課程資源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與壽豐數位機會中心合作,邀請社團法人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楊鈞弼老師,協助導覽在地廟宇。
花蓮縣文化局對於豐田碧蓮寺的介紹:豐田神社即現今豐田的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設立的第二座官營移民村,於明治43年(1910)日本人選定在豐田這一片原野開村,隔年設立豐田「移民指導所」,大正元年(1912)豐田村正要為移民村建設作準備,就遇上大颱風,因為材料、人力不足,使建設進度落後,直至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招募日本移民179戶,866人入墾豐田,正式成立「豐田村」。戰後,當地居民將豐田神社改為碧蓮寺,同時改奉祀釋迦牟尼佛,也使得碧蓮寺成為豐田三村的信仰中心。碧蓮寺原本沿用日本時代豐田神社之建築,後來毀於民國47年的溫妮颱風。目前仍保留鳥居一座、石燈籠數座、狛犬一對及參拜道,另外還有一座由第18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之「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水井等日治時期的古蹟。(https://www.hccc.gov.tw/zh-tw/CulturalHeritage/Detail/50)
本次協助社區導覽的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老師,有豐富的社區營造經驗。楊鈞弼老師認為,「我們不強調旅遊,我們一直強調說來交流」,社區期待來訪的旅客能進一步認識、了解、深度交流。也因為「營合遊客的設計,居民不一定喜歡」,社區的活動設計應以社區居民為主軸。
而文化活動的設計,也應該適應在地文化的歷史人文背景以及現當代的發展。本次帶領藝創系學生前往導覽的劉亮延老師,在107年就曾與壽豐數位機會中心合作,創作「三媽廣場舞」。亮延老師特別邀請曾獲台灣金鐘獎最佳音效配樂、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音樂家柯智豪創作廣場舞曲「風神媽」,劉亮延老師並以國、台、客語三種語言作詞,展現壽豐多元文化。
今年亮延老師更帶領藝創系的生力軍,加入社區文化志工行列,期待激盪出新的文化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