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BANNER 超連結區域1
:::
關於我們

測試修改有無作用 
民國38年,大陸淪陷,因唯恐遭受共黨迫害而逃離家園的難民,由雲南省邊境進入,充滿瘴氣及毒蛇猛獸的原始森林,攜帶家眷在重山峻嶺中,隨時都有性命危險的困境中摸索前進,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到達一個安全的地方,暫時棲身,有朝一日能重返家園,難民為了安身保命,在泰、緬、寮的邊界上與共軍周旋打游擊戰歷時12年,此期間曾經兩度反攻大陸,由於補給無法持續支援終究無功而返,因此,共軍視此游擊隊如芒刺在背,非拔之而後快。中共多次聯合泰、緬、寮等國向聯合國提出抗議,聯合國終於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必須撤軍,聯合國組成專案小組,以480專案代稱,因應此次撤軍的行動。

民國50年3月19日首批為國家出生入死的反共救國軍撤台,所有志願撤台的軍眷,在國軍的協助下搭乘軍機,於三月底完全撤離泰北山,到達台灣屏東機場。撤台後的反共救國軍在各部隊的勸退下退伍,在退輔會的安排下幾經波折,最後以義民的身分被安置在隸屬於退輔會所屬的高雄農場、吉洋分場。

於民國五十年來自滇緬邊荒金三角一帶,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最晚一批遷移來台的新住民,在遷移來台的過程歷經日本侵華的八年抗戰,又逢國共內戰,兩次戰爭接踵而至,最後於民國三十九年在漫天烽火下離鄉背景,棲身滇緬邊荒金三角一帶直到「國雷案」,政府下令撤遷來台為止。

來台之後,就被安置在高屏交界老農溪畔的三不管地帶,面對放眼望去,大石遍佈,寸草不生的河床地上,作為最後的落角處,當時情景百般無奈,彷彿又回到從前,滇緬邊荒金三角一樣,然而,為生存,大家開始夜以繼日的辛苦墾荒,直到現有佳績,一路走來的那份執著以及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期其子孫繼往開來、發揚光大而邁向成功之路。

於106年成立里港DOC,希望藉著教育部的偏鄉數位應用推動計畫此資源挹注,帶動社區的老人及婦女學習的風潮,提升數位應用在生活上的能力。也希望能夠藉此用以宣傳社區的特色美食,讓外來的遊客能夠認識社區的特色及文化,以下是協會的宗旨:

1.透過香料植物讓外來的遊客瞭解滇緬特有的香料美食文化及歷史文化。

2.本社區擁有特殊的滇緬文化及歷史背景,相關的美食文化產業,如香草香料植物、雲南特色美食、在地的農特產品,雲南特色美食是用獨特的雲南香料植物與料理做結合所開發出的商品,伴手禮例如:雲南香腸、香料水餃、雲南口味豆腐乳、甜酒釀等。

3.以經濟面(滇緬香草、滇緬美食)為主、文化面為輔(金三角歷史、文化)並重,相輔相成,休閒、農業、觀光相互循環帶動經濟效益。

4.提昇婦女電腦資訊及3C產品的使用能力,協助透過網路行銷幫助家庭增加收入。

5.強化銀髮族電腦資訊及3C產品的使用能力,縮短年齡數位落差,活化腦力及生活快樂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