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數位應用創作大賽
top圖片

賽作品

創意應用組創意應用組

半島溯源-牡丹社事件‧恆春半島
封面圖檔

發想緣起暨設計理念

恆春半島的開發史,台灣及臨近國家日、韓、中各國150年的近代史,正與1871年發生在恆春半島的「琉球事件」與1874年的「牡丹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鍵。
溯源牡丹社事件的歷史脈絡,恆春DOC期望能從各方論述中得到些許啟示,以台灣、原民觀點、角度、思維,深愛自己的鄉土,認同自己的族群,積極參與重塑事件歷史與歷史場域氛圍,並為提昇區域有感的文化觀光厚度而齊心努力奉獻。

創作故事

1871年的牡丹與琉球船民事件,原民祖先一再告誡,這是一場「誤解與不幸的悲劇」,原民的先祖懇切祈望彼此要和平、要化解,他們英勇的犧牲性命,在地上化作「百步蛇」,在天上化作「老鷹」,永遠守護這片族人賴以生存的大地山河。
1871年琉球船民,返琉球國途中,船在東海岸太平洋海上遇颶風,在八瑤灣今九棚外海,觸礁棄船,船上69人上岸,其中3人溺斃,66人成功上岸,並沿今港口溪旁高士佛社族人「穀道」上行,進到高士佛舊部落。琉球船民由於得到當地漢人給與錯誤訊息──「大耳族是凶狠」,因而琉球人,內心存有防備與耽心。
漢人與原住民的價值觀不一樣,漢人對外籍船難船船隻,要的可能是黃金珠寶,原住民要的則只是可以做衣服的布疋及可以升火的油品。又由於漢人給外族錯誤的訊息:大耳族(排灣族)是凶悍的、會殺人的。再加上彼此語言不通,造成誤解而逃離,最後,再引起爭執與不幸的殺戮事件。
牡丹事件事件除引發國際爭端,其後也促使清廷1871年以前,對台灣瑯嶠地區,所採消極甚或不理態度,轉而為較積極管理的伊始。
瑯嶠地區的全面開拓,漢人大量的移墾,直到1874年的「牡丹事件」後,光緒元年,西元1875廢除私禁及恆春設縣築城開始。
目前得票數:81

上一頁
.

要投票

投票需要透過第三方認證,請利用以下社群網站取得認證
投票時間:106/08/28~106/09/15
投票時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