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的長者囿於時代的差距,對於AI協作多是陌生不解的,若有長者能熟稔的操作個是軟件,那會是多令人驚喜的一件事。
在11/9日數位生態系課程-AI協作基礎班的課程中,便出現了這位令人驚喜的學員-楊惠津。
楊惠津是三芝本地人,於公所退休後便致力參加各種地方活動,五年前的一次因緣際會下參與了DOC課程,自此便成了課程的常客,各式的課程中每每能看到她的身影。
在這數年的課程中,她逐漸培養起對數位的基本認識,讓她在手機、電腦等基本操作都更勝同期學員,不僅如此,她透過自學更進一步的熟悉AI。
您是如何自學相關的是數位知識呢?我問道
她道:「她透過影片與網誌來學習相關知識。」
這自學模式聽起來與大家無異,您是否有更特殊的自學方法呢?
她道:「影片與網誌很有時資訊量太大,她常常無法有效吸收知識,後來她透過手機筆記APP將影片或錄音轉換為文字檔案,在藉APP的重點整理,來將知識化繁為簡。」
她邊說邊划著手機演示。而這就是她的學習秘方,透過這種方式她能更有效的吸收資訊,讓她能熟悉抖音、剪映、威力導演與CHATGPT等軟體。
在課程中的休息間,她似月兒般為同學所拱,這樣一個個的圍繞在她周遭請教她相關問題。
同學問道:「同樣是剪輯軟體,妳卻能明白各種不同軟體的操作,可見妳有多麼好學。」
她答:「我不是好學,只是是省而已。大部分的免費軟體只能滿足她部份需求,在這情況下她便找尋各種相類的軟體來互相補足,如在威力導演中的特效不足,便拉道剪映來使用」原來能熟悉各種操作的初衷,也就是想省錢罷了,但她的知識也在這層層加工中慢慢地積累,以至於能當場教授同學了。
我想對多數的人來說,為學而學似乎太過崇高了,更多的是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學,但這絕不妨礙為學的過程與最後的成果。
學員楊惠津以「省」為初衷,不斷的學習了各式各樣的軟體,最後成了能與授課老師並肩的「學生」!